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,晚来风急

发布时间:2019年03月10日 阅读:814 次


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,晚来风急


广州的三月是阴冷的雨季,淅淅沥沥下个不停,十三四度的气温却是湿寒的小风透骨。


作为一个纯粹的北佬(东北算最北了吧),机缘巧合的留在这里二十年,感慨时光流逝,怎会久居粤地!不是自己的安排啊!


原来的理想是考师范,做个语文老师,想象俺穿白衬衫在课堂上投入的讲宋词,学生们各个面庞干净眼神纯粹;到了忘情处老师被这优美的文字打动落泪,孩子们也并不诧异,这就是默契吧。


现实骨干,二十年前一个文弱小伙为生计来到距离家乡三千里外的地方。无亲无友,开始的孤单状态有点惬意,有卸下小包袱的轻松感。慢慢的就不好了,这不是旅行,要长期工作生活下去啊!不找到一些暖暖的感觉是不行的?


当时的广州街头巷尾都说鸟语(就是粤语),当地人和外省人先天隔膜,老广把广东以外的省份都称为北方或者上面(并非尊称);把讲普通话的称为“捞仔和捞女”(当然是蔑称)。就是在此种恶劣的移民文化氛围中我找到了第一个暖暖的地方。


慧吉西路距离公司宿舍一公里左右,我是无意中到六榕寺溜达转到这里的,六榕寺因为基本是翻新建筑,去过后自己毫无感觉。(一直认为老的建筑都有灵性,和我们相遇会有共鸣和感觉出现)。


慧吉西是中山六路旁的一条小巷子,两边是民国风格的老旧房子,多为三到六层;不知怎地,一到这里立马感觉气场对路,民国古韵啊!厚重带些许伤感,寂寥中述说着疏离。


后来才知道这里真的都是没怎么动过的百年老建筑,而且是民国前后不少文人雅士的居所,《大公报》旧址也在这里;怪不得透出的文化气息如此浓郁。


五六百米的巷子逛了几回,肚子饿了;于是发现巷口唯一的一家叫“叶记”的小食店(广州的旧式快餐店)。门脸窄小,店内四五张小桌乌黑陈旧;七八种快餐和炖汤的餐食是纯广式的,腊味饭,菜干猪肺汤,咸鱼肉饼饭,,,,,,。


咸鱼肉饼饭的味道非常好,开始不确定自己是饿慌了,还是真的撞到隐秘于街巷的美食。吃了一半后缓了缓神才确定真是出品好,肉饼鲜香,混入的咸鱼味道也很正,白饭透出米香,几根菜心都是翠绿的。(后来知道了味道好主要是食材新鲜,这里大部分是街坊老客,老广嘴很叼,吃出陈腐味道马上会说的)


味道好自然常来,慢慢和老板娘相熟,兰姐是潮汕人嫁到广州十五年,打理小店十五年;于是我推算当时她有三十六七岁,兰姐长相端庄,皮肤白皙,一笑起来双眼眯成细缝,对客人周到热情,唯有缺憾是双腿异常粗壮。(应该是传说中的大象腿)


如果晚上去吃饭我会叫一小瓶(半斤装)九江双蒸酒来喝。此酒是广州的大众酒相当于二锅头在北京;但度数低很多且有一股特殊的豆豉味道。(第一次喝时惊为臭袜子的味道)有一次记得晚上下起冷雨,一小瓶喝光后又叫了两个口杯来喝。


半醉时对着雨巷开始落泪,应该是带着哭腔念出:三杯两盏淡酒。兰姐在一旁接下一句,怎敌他晚来风急。我当时应该和她说出知己,知音的一些酒话,当时兰姐免了这餐的单给我。(现在想想应该是怕我喝醉在她店里)


后来又去店里说起来才知道,兰姐是五姐妹加一个弟弟,她高中成绩很好,父母不想她读大学;她就没高考,嫁人,专心打理小店。这些也不是兰姐自己安排的路。


没住宿舍后就很少去兰姐的店了,前几天路过慧吉西,看到兰姐的店还在,想想有十几年没去了。店内桌椅陈设都换过,神奇的是基本还是那几样吃食,点了咸鱼肉饼饭,感觉油大了很多,口味也偏咸。


兰姐没在店里,收银台后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在专心致志的玩手机,买单时我确认这眉眼就是兰姐的基因传承。没多说也没多问,只是想以后还会常来吗?感觉自己也说不准。







Tag: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: